第184章 宋慈与刘克庄_我的芳华时代
笔趣阁 > 我的芳华时代 > 第184章 宋慈与刘克庄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4章 宋慈与刘克庄

  听到这句近乎灵魂的拷问,五位师兄师姐皆摇了摇头。

  “刘克庄我知道,南宋后期的重要作家,诗属江湖派,独辟蹊径,追摹陆游,又受杨万里的影响。词则受辛弃疾的影响,多豪放之作,散文化、议论化的倾向比较突出,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词人。”孔泽自顾自地说道,“可是,你说的这首词我倒是没听说过。”

  “离七点还有一会儿。”郑宗绪看了一眼手机屏幕,道:“你就给我们讲讲这二人吧。”

  顾秋风也不推托,走到一张旋转座椅上坐下,开始说起了宋慈和刘克庄二人的故事。

  “南宋开禧元年,公元1205年,20岁的宋慈进入太学学习,同一年,19岁的刘克庄进入国子监学习,国子监的学生多是贵族子弟,和太学的百姓子弟不同,但是南宋时代,国子监的学生是“挂靠”在太学里学习的,他们二人同时受教于理学大师真德秀门下,有着三年的同学时光。只不过那个时候,刘克庄不叫刘克庄,而是叫刘灼,克庄是他后来改的名。”

  “往后的二十年,他们天各一方。”

  “至宝庆元年,公元1225年,宋慈因父去世,回老家建阳守孝三年,这年十月,刘克庄到建阳任县令,二人这才有了见面的机会,同门同窗,再度会晤,感慨良多。”

  “刘克庄在建阳为官期间,颇有善政,给尚未入仕的宋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”

  “宝庆二年冬,宋慈接到朝廷的任命,去信丰上任,官职是主薄。刘克庄见好友即将上任,高兴地为宋慈设宴饯别,宴席上,刘克庄写了两首《满江红》送给了他,在词中,刘克庄还规劝对起一的峒民宜采取安抚、招降的方法,对于好友的规劝,宋慈铭记于心。”

  “这之后,他们二人四海仕宦,再未谋面。”

  “理宗淳佑九年,公元1249年,宋慈病卒于广冻经略安抚使任上,后十年,宋慈的儿子宋秉孙找到刘克庄,请他为宋慈写墓志铭,七十多岁的刘克庄根据宋慈另一好友李昴英写的“行状”,提笔写下了《宋经略墓志铭》,而他追忆宋慈就是从建阳开始的:“余为建阳令,获友其邑中,豪杰而有所敬爱者曰宋公惠父……”

  “刘克庄在墓志铭中,高度赞扬了宋慈的人品、功绩和清濂,认为他的声望可与辛弃疾、王左相比,殷殷之深情,可见一斑。”

  “后人对宋慈的了解,一个是《洗园录》,一个就是《宋经略墓志铭》。”

  “嗯,基本就是这样子!”

  405教室一片安静。

  显然,五位师兄师姐还沉浸在宋慈和刘克庄二人的故事里。

  “唉!”

  吴刚感叹道:“宋慈之于刘克庄,犹如李白之于杜甫、元稹之于白居易。”

  “刚才你说有两首《满江红》,另外一首是怎么样的?”郑宗绪突然开口说道。

  顾秋风暗暗佩服郑博士敏锐的洞察力,笑了笑,道:“落日登楼,谁管彼,倦游狂客。待唤起,沦浪渔父,隔江吹笛。看山看水身尚健,忧晴忧雨头先白。对暮云,不见美人来,遥无碧。山中鹤,应相忆;沙上鹭,浑相识。想石田茅屋,草深三尺。空有鬓如潘骑省,断无面见陶彭泽。便倒倾海水浣衣尘,难溅涤。”

  “顾秋风,你知道的还真多!”

  孔泽不由发出一声赞叹,如果说上周五顾秋风小露了一手,他还只是微微吃惊的话,那么这一回,他对顾秋风真的是有点儿佩服了。

  感觉这哥们儿,好像什么都知道啊!

  “你的基本功确实不错!”

  施文秀和李小红也是赞叹不已。

  至于吴刚,他已经把泡好的咖啡给顾秋风端了过来。

  这倒不是什么“给大佬跪了”、“给大佬敬茶”,完全是为了“恶搞”一下气氛。“感谢你免费给我们说了一回书,请……满饮此杯!”他说。

  “谢了!”顾秋风双手接过咖啡杯,也没那么多讲究,直接仰起脖子,顿顿顿一口气喝个干净。

  不得不说,这杯咖啡来得太及时了,刚才叨叨了半天,正好有点儿口渴。

  “你们在说什么呢?这么热闹?”

  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,众人一齐向门口望去,却是赵弘生教授到了。

  “赵老师,顾秋风正给我们讲故事嘞。”孔泽笑着说道。

  “哦……”赵弘生教授有点惊奇,“什么故事?”

  从孔泽开始,五位师兄师姐你一句,我一句,不到一分钟就把宋慈和刘克庄二人的故事给拼凑了出来。

  “呵呵。”

  赵弘生教授脸上露出了笑,旋即眉头一凝,佯怒道:“他一个本科生都知道的东西,你们这些博士、硕士居然还不知道,看来啊,你们以前读书很不仔细,我记得没错的话,刘克庄的这首《满江红》大夏文学史教材上提了一句。”

  五位师兄师姐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。

  组会很快就开始了。

  气氛依然是那么的轻松、自然。

  赵弘生教授一直菩萨低眉,全然不见金刚怒目。

  五位师兄师姐汇报完毕,便轮到顾秋风了。

  他赶紧把这几天看过的几本书和发现的新问题说了下。

  “看得出来,你是带着问题在看书。”

  赵弘生教授点评了一句,然后对顾秋风的问题逐个进行了一番解答。

  顾秋风一一用笔记在了本子上。

  面对面交流,论点明确,不作空论,逻辑清晰,如抽丝剥茧,层层推进,直达本质。

  这,是他喜欢的组会风格。

  当初,他不是没有遇到过那种自己搞定不了问题,而避实就虚、打个哈哈、乱发一通脾气又把问题推给学生的老师。

  两者相较之下,遇到赵弘生教授,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,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。

  “既然你研究的是南宋末年的那几个遗民词人。”赵弘生教授招了招手,道:“把你的本子拿过来,我给你列个书单。”

  顾秋风立刻伸直胳膊,恭恭敬敬地把笔记本递了过去。

  刷刷刷……

  赵弘生教授笔走龙蛇,聊聊数笔就把书单在纸上给写了出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83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83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